乌克兰方面突然发布消息网络配资平台,声称乌军齐射了射程能够达到3000公里的“火烈鸟”超远程巡航导弹,对克里米亚俄军基地展开了打击,并团灭了一批俄军作战力量。
乌克兰方面描绘的战场图景颇具冲击力。根据他们披露的信息,至少3枚“火烈鸟”巡航导弹从黑海港口敖德萨起飞,贴着海面飞越黑海,最终命中克里米亚阿米扬斯克镇外围的俄罗斯安全机构办公大楼。
除了炸毁建筑物,还有6艘俄方海上巡逻气垫船被摧毁或损坏,这些每艘能搭载25名士兵的装备,被乌方视为重要战果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如此“重大打击”仅造成一名俄方人员死亡,这与“团灭作战力量”的宣传似乎有点差距。
俄罗斯方面的回应则透着十足的火药味。虽然没有直接否认遇袭,但俄国防部坚称防空系统发挥了作用,只是具体拦截数量与乌方发射数量对不上茬。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,在俄乌冲突中早已不是新鲜事。
展开剩余83%要知道克里米亚对俄罗斯来说可不是普通地块,自2014年并入后,这里就成了俄军在黑海的战略桥头堡,部署着苏-27、苏-30等先进战机,还有黑海舰队的核心力量。杜文龙等军事专家早就分析过,俄军在克里米亚的部署是“长剑加重锤”的组合,既要夺取空中优势,又要具备对海对地打击能力,可见其战略价值之高。
这次袭击的时间点也耐人寻味。就在德国总理默茨宣布取消对乌武器射程限制后不久,乌克兰就亮出了这款“国产大杀器”。默茨之前还表态支持提供“金牛座”巡航导弹,而这种导弹的射程足以覆盖俄罗斯本土。
西方态度的松动与乌军“新型导弹”的亮相,这两者之间的联系,恐怕不能简单用巧合来解释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泽连斯基在此前就高调宣布“火烈鸟”进入量产阶段,当时就暗示这款导弹能打到莫斯科,甚至能翻越乌拉尔山脉打到西伯利亚,这种宣传造势显然有其政治军事目的。
乌克兰宣称“火烈鸟”是自主研发的新型导弹,射程3000公里,弹头重量超过1吨,光这两个参数就够让人咋舌的。要知道巡航导弹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搞出来的,它需要精密的动力系统、导航系统和制导技术,哪一样都是对工业实力的考验。
央视军事专家魏东旭就分析过,乌克兰搞出这种导弹有两种可能:要么是在苏联遗留技术基础上翻新,要么就是搞了个巡航导弹和自杀式无人机的结合体。
从技术角度看,3000公里的射程意味着必须采用省油的涡扇发动机,这玩意儿的技术门槛可不低。乌克兰在苏联时期确实有不错的军工基础,但经过多年战乱,其工业体系早已残破不堪。
之前乌克兰使用的巡飞弹,比如美国提供的“弹簧刀”“凤凰幽灵”,或者波兰的“战友”,射程最远也不过80公里,跟“火烈鸟”的3000公里根本不在一个量级。这种跨越式的技术进步,难免让人怀疑背后有“高人指点”。
更关键的是制导系统。要让导弹飞越上千公里精准命中目标,要么依赖卫星导航,要么得有先进的地形匹配技术。乌克兰自己显然不具备这种完整的技术能力,但西方有啊。美国的GPS、欧洲的伽利略系统,都能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务。
如果没有这些外部支持,“火烈鸟”恐怕就是个无头苍蝇。还有弹头小型化技术,1吨重的弹头要装在巡航导弹上,既要保证威力还要控制体积,这背后需要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支持,同样不是当前乌克兰能独立解决的。
看看西方近期的动作就更清楚了。默茨取消射程限制后,德国国内虽然有反对声音,但绿党等势力一直呼吁提供“金牛座”导弹。美国虽然在对乌援助上态度摇摆,但也没少提供“弹簧刀”这类装备。这些武器的技术参数、使用经验,都可能成为乌克兰“自主研发”的参考。
说白了,就算“火烈鸟”的外壳是乌克兰造的,里面的核心技术恐怕还是带着西方的烙印。就像北溪管道爆炸案里乌克兰虽然参与了行动,但真正的技术和情报支持显然来自更强大的后台。
泽连斯基高调宣布“莫斯科已进入射程”,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价值。对乌克兰来说,这种远程打击能力首先能提升士气,告诉国民和士兵他们有能力反击俄罗斯本土。
其次是向西方施压,证明自己值得继续援助,用“自主研发”的成果争取更多支持;最后也是最直接的,就是威慑俄罗斯,让对方在发动攻势时有所顾忌。毕竟当战火可能烧到首都时,任何国家都会掂量掂量。
俄罗斯的反应也在预料之中。佩斯科夫已经明确表示,欧洲国家向乌克兰提供远程武器是“间接参与战争”。俄军必然会加强本土防御,尤其是莫斯科周边的防空系统。
之前俄军在克里米亚部署的苏-27、苏-30战机,本来是为了控制黑海地区,现在可能要分兵用于要地防空。这种兵力部署的调整,可能会给乌克兰前线带来一些喘息空间,这或许正是泽连斯基想要的效果。
但事情的风险也显而易见。一旦“火烈鸟”真的用于打击俄罗斯本土,尤其是莫斯科这样的核心城市,必然会引发俄罗斯的强烈报复。俄方已经放话,不排除“使用更强大的武器以及扩大军事行动地理范围”。到时候别说乌克兰,整个欧洲都可能被拖入更深的危机。
这种升级对谁都没好处,那些卖武器的国家。就像北溪爆炸后美国能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一样,现在西方的军工复合体恐怕正盯着乌克兰的导弹订单摩拳擦掌。
从长远看,“火烈鸟”的出现标志着俄乌冲突进入了新的阶段。过去双方主要在前线拉锯,用的是巡飞弹、火炮这些中短程武器;现在乌克兰有了(或者说宣称有了)远程打击能力,意味着战场边界在扩大,平民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加。
更重要的是,这会让和谈变得更加困难——当一方认为自己有能力逆转局势时,就不会轻易坐到谈判桌前。
这场围绕“火烈鸟”的风波,本质上还是大国博弈的延续。乌克兰想借导弹争取主动,西方想借乌克兰消耗俄罗斯,俄罗斯则要保卫自己的战略利益。只是苦了两国人民,要为这些政治博弈付出代价。
至于“火烈鸟”到底是不是真能飞到莫斯科,或许没那么重要了——它已经完成了作为政治工具的使命。
参考资料:射程3000公里!乌克兰量产“火烈鸟”意味着什么
“近期规模最大袭击”,俄称在克里米亚上空击落10枚导弹
发布于:河南省辉煌优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